由绿而黄因黄而贵

明代许次纾《茶疏》记载:“天下名山,必产灵草。江南地暖,故独宜茶,大江南北,则称六安。然六安乃其郡名,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。茶生最多,名品亦振,河南、山、陕人皆用之。南方谓其能消垢腻、去积滞,亦共宝爱。顾彼山中不善制造,就于食铛大薪焙炒,未及出釜,业已焦枯,讵堪用哉。兼以竹造巨笱,乘热便贮,虽有绿枝紫笋,辄就萎黄,仅供下食,奚堪品斗。”

平阳在明末清初开始制作黄汤茶叶,平阳黄汤也是意外之中产生的。以前,平阳茶叶主销天津、北京等地。有一次,客商紧急催货,茶商急忙把茶叶装箱发货。茶叶在长途运输中,舟车交替而行,碧绿的小叶茶被闷成嫩。到达又燥又冷的北国之地,被闷黄的茶叶却显得格外的芬芳、醇厚、温润,竟然受到茶客们的喜爱,一下子就销售一空,于是平阳黄汤由此面世。

黄茶,属轻发酵类,在绿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一道“闷黄”的工序,叶绿素分子发生氧化、裂解、置换等反应而解体,叶绿素含量减少,芽叶内多酚类等呈色物质显露,从而形成“干茶黄、叶底黄、茶汤黄”的独特品质特征。

据测定,闷黄使叶绿素总量的70%受到破坏;多酚类物质的主要成分黄烷醇总量减少60%以上,黄茶中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低于绿茶高于红茶,热化作用中黄烷醇类发生同分异构体和热裂解,简单黄烷醇类增加,所以,黄茶茶汤仍然较醇和。同时,在黄茶加工中,闷黄工艺使可溶性糖的总量呈减少的趋势,而闷黄过程的湿热作用加速了蛋白质的分解(降解和裂解)使得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,氨基酸既是茶汤在滋味物质,又能提升香气;糖和氨基酸又是合成糖胺化合物的基础物质;湿热过程中醛叶醇等的增加使香气成分更为丰富,增加了高沸点香气物质的含量,使黄茶香气更具特色。

得益于焖黄工艺,黄茶绿红兼得,兼备绿茶的“鲜”、青茶的“醇”和红茶的“润”,鲜爽、温润、醇厚,不寒不热,不湿不燥。平阳黄汤与君山银针、蒙顶黄芽、霍山黄芽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黄茶,以干茶显黄、汤色杏黄、叶底嫩黄及嫩玉米香“三黄一香”为基本特征,浓而不涩,厚而甜醇。

与此同时,黄茶的养生保健功效也极其显著。相传,开国大将粟裕刚到平阳之时,备受胃病困扰,喝平阳黄汤后竟慢慢痊愈。在山门凤岭山的龙井庵奋笔疾书《游击战术讲授提纲》之时,案头除了一盏孤灯,便是一杯黄汤。

卫聿铭等在《黄茶功能性成分与健康功效研究进展》(《中国茶叶》2021年第10期)写道,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库进行文献检索,以“Yellow tea”为检索词梳理黄茶的健康属性,共获得345个条目。其中排名前10的分组中与黄茶保健功效相关的有:营养学37条记录,生化与分子生物学17条记录,药理与药剂学14条记录。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,显示黄茶在降糖降脂、促能量代谢、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、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、抗炎症、抗氧化和抗癌等方面,均呈现突出的保健功效。

平阳黄汤在焖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消化酶,对脾胃最有益处,且富含茶多酚、氨基酸、可溶糖、维生素,保留有鲜叶中85%以上的天然物质,有“杯中黄金”之誉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认为,平阳黄汤在“养胃、润肺、降糖”这三个方面的保健功效着著。浙江大学教授何普明、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院士团队教授林勇研究得出,平阳黄汤在降尿酸、降脂减肥、保护肝脏、调降血糖、调理肠胃等方面效果明显。欧阳建等在《‘平阳黄汤’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的影响》(《食品科学》2021年42卷23期)记载,研究表明‘平阳黄汤’可以显著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的脂肪累积和血脂水平,改善肝组织脂肪性损伤,有效缓解全身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,提高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,增强肠道屏障作用,调节肠道菌群紊乱,促进与肥胖预防相关有益菌的增殖,抑制有害菌的生长,从而有效预防肥胖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