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企鹅号:小陈茶事丨作者:村姑陈《1》夏天里,绿叶也是一道风景。枝梢间的碧绿浓荫,能提供清凉的荫蔽。插花时,绿叶可以衬托娇花。桌案的一旁,养了盆文竹。细小的叶形倒影在桌上,影子层层叠叠,影绰之间溢满了美感。坐在桌旁,喝一泡2017的寿眉散茶,感受着清郁的草木干香,特别舒服。白茶的江湖内,寿眉的风味能独当一面。拥有白毫银针、白牡丹所不具备的风采。提到白茶里的寿眉,它的分类有很多。按季节分有春寿眉和秋寿眉。按形态分有散茶和饼茶。按年份分有新茶和老茶。对这些寿眉的常规分类,老茶友们都不会陌生。不过,近期却听说了不少,关于寿眉的“新概念”——红叶寿眉,切叶寿眉,去梗寿眉……那这些新奇的白茶概念的背后,又有哪些来由呢?本篇就来逐一的揭密。《2》白茶寿眉,可分红叶寿眉,青叶寿眉吗?是压根没有。真正的寿眉区分,没有这么简单!简单的从颜色区分青叶和红叶,体现不了白茶的特色。并且,正常品质和工艺的白茶,叶片不会发红。所谓的“红叶寿眉”,它的背后可是藏着太多猫腻啦。茶,它在最初的时候,也只是一片绿叶。寿眉不论是春茶秋茶,或是散茶饼茶,它的叶片颜色上,均以绿色为主基调。产自白茶春茶季尾巴里的春寿眉,叶片是深浅不一的绿意,有深绿、暗绿、砂绿、嫩绿、柳绿的不同。而等到秋茶季,到了白露和寒露时节,那时出产的秋寿眉,叶片颜色受到秋阳的影响,部分叶绿素分解,从而让叶片在绿意为底色的前提下,多添了深褐、黄褐、砖红、墨绿等层次不同。简而言之,春寿眉的叶片是绿的。而秋寿眉的叶片颜色也是绿色为主,只不过多添了个别不同的色彩。但若是简单按叶片颜色区分,直接将寿眉分为青叶和红叶,那就一点不严谨了。特别是“红叶寿眉”这个名字,压根不符合白茶的特征。假若一款白茶的叶片里出现了较多的红色,反倒是说明品质不佳。白茶不是红茶,它的发酵程度不高,不会形成所谓的“红叶”。除非是加工过程时,将茶叶直接高温暴晒、或者严重渥堆等,就会导致叶片内的叶绿素物质大量受损,也叶片发红、发褐。这类叶片发红的白茶,它的原本美好品质自然会受损,容易变得不香,也不好喝,不值得购买!《3》名字听起来就很奇怪的“切叶寿眉”,到底怎么回事?切叶,顾名思义,是将叶片切碎的意思。白茶又不是红碎茶,在正常加工里,从没有这样的步骤。但有人说,将寿眉散茶剔除茶梗后,再将叶片切碎,可以节省包装空间,更利于运输和保存。对这点村姑陈想提的是,这与白茶的传统工艺,完全背道相驰。散茶的制作,主要工序在于萎凋和干燥。连芽带叶带梗采摘下来的寿眉鲜叶,要及时的摊晾,为追求更好的品质,茶青摊得越薄越好,茶青鲜叶之间不能彼此交叠,从而帮助更好的完成萎凋。萎凋完成后,采用温和的文火烘干,才能制出高品质的成品。因为制茶过程中,没有经历揉捻等工序,寿眉得以保留天然的梗叶条形,干茶较为蓬松,枝叶舒展。简朴的制茶工艺下,能够让白茶保留更为完好的内质风味,冲泡出来的茶汤更为原汁原味。然而,如果是将干茶切碎,无可避免会让寿眉内部的养分流失,影响茶汤滋味。因为完整结构的一片叶子,由细胞壁、细胞液等组成。茶叶内的主要营养和风味物质,就来源自细胞液。制茶时将叶片切碎,会流失掉部分的细胞液,从而浪费了部分的可溶性糖、胶质物、芳香物质等。这对好茶而言,着实是浪费了。再加上,相较白茶而言,寿眉的生长期更长,叶片发育更为成熟,叶表的蜡质层更厚。叶片表面上的蜡质层,具有一定的防水作用。泡茶时,能够像一道防护堤坝那样,减缓茶味的释放速度。从而,在使用盖碗冲泡蜡质较厚的寿眉时,茶叶内在的滋味更为“细水长流”,更能均匀有序的浸出滋味,汤水味道不容易泡浓重。而一旦是叶片切碎过后,叶表的蜡质层被破坏,变得四分五裂。再用同样的泡茶方法,若是倒出茶汤不及时,就很容易就将汤水的滋味泡重,变得不够鲜爽清新了。相比叶片完整的寿眉,碎茶更容易出味道。泡切碎的寿眉,为了泡出浓淡合适的茶汤,冲泡的难度自然会变大。并且在耐泡表现上,切叶的寿眉,自然比不上梗叶俱全的正常白茶来得好。好端端的白茶,没有必要为了省存茶空间而直接切叶。那样就太画蛇添足了!《4》去梗寿眉,又是怎么一回事?武夷岩茶的加工时,要专门剔除茶梗,但白茶不用。寿眉的采摘标准,是采茶树嫰梢的一芽三、四叶,连芽带叶一同采下。茶梗,作为芽叶之间的连接纽带,是寿眉原料内的天然存在。经过萎凋和干燥的简朴加工后,白茶寿眉的成品茶内,能保留下茶梗。在春、秋寿眉的对比之间,春白茶的整体芽叶更细嫩,叶间距较短,茶梗较短略细。而秋白茶的外观,梗叶更为恣意舒展,叶间距更宽,茶梗自然就要更粗更明显。从外观看,白茶的茶梗虽然其貌不扬,但却拥有不少的实用。在茶树的生长时期,茶梗是芽头和叶片,以及主茎之间的连接通道,作用好比是物流中转站点那样,积累了不少养分。茶树叶片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养分,以及根系从土壤内吸收到的营养物质,在茶梗内汇聚。故而,在茶梗的内部,分布了充足的可溶性糖、胶质物等养分物质。泡茶时,寿眉茶梗的存在,可以增加茶汤的清甜、醇厚、稠滑滋味。若是平白的将茶梗舍弃,那对整体的滋味而言,无疑会造成遗憾。一杯汤水莹润,汤感醇厚,鲜醇味厚的好茶,寿眉的茶梗贡献了一份力。可不能因其外观长得不精致,不精细,就将其舍去。去掉茶梗后的寿眉,滋味可是达不到100%的精彩状态!《5》没有芽头的寿眉,正常吗?是,正常品质的寿眉,当然有有芽头。白茶的旧国标内,贡眉(寿眉)这个品类,不论是哪个等级,都需要有芽头。若是没有,就不能称为贡眉(寿眉)。自从2018年5月开始, 白茶的新国标正式实施。将原本旧国标内的贡眉,拆开成贡眉和寿眉。按现在的标准定义,制作贡眉的原料,只能是用群体种菜茶(土称的小白茶,小土茶等)。而寿眉,范围要更广,可以用常见的大白茶,大毫茶制作。但不论怎么说,从标准的规定里,寿眉是要有芽头的。要有芽,带叶,有梗,才能组成一款优质的寿眉。没有芽头的寿眉,要么是因为梗叶太过干燥,在运输和包装过程中,芽头掉落了。要么是采茶的时候,顺手采到了还没芽头的嫰梢叶片。总而之,这样的“特殊情况”不是常态。在一大箱子的白茶内,若是出现了大部分没有芽头的寿眉,肯定是不正常。《6》白茶圈里,没有所谓的红叶寿眉,那只是工艺不当的成品。至于切叶寿眉和去梗寿眉,翻遍了白茶的加工,也看不到这样的说法!白茶兴起的时间,仍是太短,未来的路还很远。对白茶的认知误解,圈内依旧是层出不穷。各路奇葩的说法,奇怪的白茶产品,还是在增加。明辨真假,区分好坏,仍然是路漫漫!欢迎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版权声明: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(cunguchen2018)原创撰写,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。